地球表面虽然有70%以上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只有2.53%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淡水。据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18亿人口面临绝对缺水的问题,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在用水紧张的条件下生活。[1] 水危机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几乎最严重的资源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海洋中大量的水资源来解决缺水问题,是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研究方向。
目前,海水淡化技术按分离过程分类主要有蒸馏法、膜法、电渗析法、结晶法、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等。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陶氏、通用电气等公司已将海水淡化膜商业化,脱盐率高达99.3%,可适应的操作压力范围不断增大,抗污染和抗氧化能力不断提高,该领域是不是已经趋于完美无懈可击了呢?
陶氏SW30XHR-400i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的Shane Ardo博士课题组在Cell Press旗下的新星、今年9月份正式创刊的Joule 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现有的反渗透膜存在水通量不足、长期耗电量大等问题。研究者认为水是一种“质子半导体”,可以类比传统的电子半导体pn结,设计出光伏驱动的染料敏化双极性离子交换膜,通过“质子分离”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膜两端的电势差。这样就有希望将太阳能直接用于海水淡化。
Shane Ardo博士(左)和WilliamWhite(右,本文一作)。图片来源:UCI
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包含pn结,半导体在受到光照时,由于非对称结构,电子和空穴分离产生电势差。水作为半导体,也可以发生类似的过程。只是此时,电子和空穴分离变成了氢氧根离子和质子分离,随后,利用双极性离子交换膜,可以实现膜两边的电势差。
半导体和双极性离子交换膜的能级示意图。图片来源:Joule
光激发离子分离并产生电流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然而将其付诸于实际应用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研究者将光敏染料嵌在高分子薄膜里,制备了染料敏化双极性离子交换膜。在激光(405 nm)的照射下,质子移动到离子交换膜一端,而氢氧根移动到另一端,并产生平均60 mV的电势差(最高可达100 mV),电流密度1.86 μA/cm2。因此作者称这一过程为“光驱动的质子泵(light-driven proton pump)”。
染料敏化双极性离子交换膜。图片来源:Joule
染料敏化双极性离子交换膜的光伏性能。图片来源:Joule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材料都非常廉价,“只需要常见的聚乙烯塑料、光吸收染料分子和水”,Ardo博士说,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对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离子电的装置有很大的意义,有希望将该装置应用于海水淡化。” [2] 不过,此前也有研究称,应用于海水淡化的电势差最少需要达到200 mV。
电化学测试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Joule
研究者还认为这种技术还有潜力应用于其他的领域,比如人机接口系统等。[2] 不过无论哪种应用,都意味着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Conversion of Visible Light into Ionic Power Using Photoacid-Dye-Sensitized Bipolar Ion-Exchange Membranes
Joule, 2017, DOI: 10.1016/j.joule.2017.10.015
导师介绍
Shane Ardo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218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chem.uci.edu/~ardo/
参考资料:
1. https://www.un.org/waterforlifedecade/scarcity.shtml
2. https://news.uci.edu/2017/11/15/uci-chemists-solar-powered-device-generates-electricity-through-ion-transport/
(本文由小希供稿)
近期新增期刊
本文版权属于X-MOL(x-mol.com),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读者朋友们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所有收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