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机企业
如何才能将“走出去”走稳了?
11月中旬,“第四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中国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三亚市政府联合主办。论坛期间,政商学界人士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话题进行了畅谈,中国塑机企业若想走出去,且走得稳,可以就其切身经验和观点予以借鉴。
近年来,中国塑机企业逐渐壮大,对于“走出去”,抓取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国际市场,更是有了想法。但是,走出国门之后,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也接踵而至。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国塑机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迈得更顺畅呢?相信,该论坛上的畅谈将为企业释疑解惑。
“印度的海尔”之论
并非简单地出口中国制造
“私人定制”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能做到且做好却不容易。针对中国塑机企业走出国门一说,笔者认为,私人定制可以更加广义一些。我们通常理解的私人定制,针对的是个人,但是企业总不可能为一个人研发生产一台塑料机械设备,所以,这里的“私人”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这就需要企业洞察该国家或地区的消费习惯,进而找到“私人定制”的突破口。
据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所言,海尔打入印度市场,靠的就不是跟风,他们撇开成本优势,找到印度消费者在冰箱需求方面的痛点,进而颠覆了整个印度市场格局,占据了印度70%的市场份额。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海尔真正把由中国制造出口到那里去,变成了真正的为印度生产,为印度消费者设计,造就出一个“印度的海尔”。
所以说,中国塑机企业要想成功打入某国市场,就得事先做好调查工作,找出他们的痛点,进而实现为某某国而研发生产,打造出某某国的塑企。
最先赶到闹事现场的
不是警察,而是村民
一家走出国门的企业,当工厂闹事,最先赶到现场的不是警察,而是当地村民,如果企业做到了这一点,任何企业都该为它竖起大拇指。说明这家企业是人性化的企业,是一家有文化的企业,是一家满载责任与担当的企业,他们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心,这样的企业想不成功都难。
而反观一些尚未走出国门的企业,即使是在国内,他们也未必赢得当地村民们的拥戴。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仅没能为当地村民带去利益,反而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未走出国门之前,就已经濒临倒闭的边缘。
在体现“中国责任”方面,中国建材集团就做得非常出色。据了解,他们去年在肯尼亚搞了一个迷你工业园,同步建了一所120人的小学,以及35张床位的医院,他们请援非医疗队为居民义诊,帮助当地做基础设施的改造,帮他们重新打井,让他们喝上清澈的水……有了这一系列的“利他”行为,才让“当工厂闹事,最先赶到现场的不是警察,而是当地村民”成为可能。所以说,“利他”往往就是“利己”。
据笔者了解,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多中国塑机企业在国内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孕育,与院校合作,开设学院,经常捐款给贫困山区、残疾儿童等,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难题……起码,在国内,他们已经做到“责任与担当”,若要“走出去”,他们只需将这份责任与担当沿袭到海外市场即可。
来源:中国塑料机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