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心     成为行家
返回顶部
动力电池离“智造”有多远?
竞争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汽车生产没有什么魔法,所有事情都要回归到最本质的东西上来。
Wed Aug 15 00:00:00 CST 2018 再生资源

新能源已成为绿色环保的重头戏,与智能制造的结合是阻挡不住的大趋势,而作为新能源汽车“力量之源”的动力电池能否与智能制造融合成为智能动力电池?动力电池与智能制造在哪些方面能够“牵手”?这些疑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当前,建设工业云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各主要工业国家纷纷投入到新工业革命的竞争当中。美国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GE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业企业推出了Predix平台;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制造业企业推出了MindSphere平台;自从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以来,国内也掀起了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的发展热潮。


近日,华尔街传出工业巨头GE将出卖其工业云平台Predix的消息,一时间业内议论纷纷,有专家分析,GE并非退出工业互联网领域,而是从战略发展角度剥离旗下业务。在GE放弃数字化业务的消息之后,西门子依然决定提升其数字化业务比重,继续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解决方案。作为向美国、德国工业看齐的中国制造业,可谓步履维艰,新的机遇与挑战也让国内制造业重新思考与定位。(详情请搜索GE工业云平台Predix)


在《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五年之中,工程院院士干勇谈到《中国制造2025》三大基础要素包括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的优势,已在数百个城市开展建设,如大规模的视频监控、智能传感、智能无人系统、车联网、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等,并且在网络虚拟化、智能化、体系构架、芯片、软件方面实现突破。根据麦肯锡统计,未来经济效益前十的颠覆性技术均与智能制造息息相关,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自动汽车、储能技术、先进材料等为制造业发展带来无限的上下游市场需求。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才能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智能制造为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利用物联网大气监测、汽车尾气监测、固体废弃物治理、能耗监测与数据分析等方式,实现对信息的自感知、自处理、自决策、精准执行等自动化处理能力,产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3D打印、无人机等。如小黑侠无人机嵌入了领先的人工智能,能自动跟随;像小米科技的智能家电,通过无线网络将智能音箱与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空调、电视等进行物联,实现智能语音控制。



先来看看什么是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比较专业的解释就是,运用ERP系统、MES系统等软件构建生产动力电池的智能工厂,并实现全周期生产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举两个近期的例子,2018年6月,比亚迪在青海建成投产全球最大智能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占地1500亩,相当于1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不仅规模大,最大的特点是生态环保和智能化,工厂几乎100%由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电,还具有高级别的安全性;2018年7月31日,国家工信部公示了《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着力发展动力电池智能制造,推动动力电池产业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请见下表名单)。智能动力电池代表了动力电池能够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显然动力电池制造的智能化已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



虽然全球动力电池形成了中、日、韩“三国鼎立”的市场格局,三者占据95%市场,但我国动力电池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与日、韩企业差距较大,第一梯队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只有70%左右,而日、韩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达到90%以上。从整个制造业的角度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在工业化水平上,中国大部分处在2.0-2.5之间,国内普遍存在一个提案是“弯道超车”,在半自动化生产线上直接用机器人、3D打印,不用数控机床,这样的“弯道超车”势必承担很大的风险;松下和三星的电池可以做到同一批电池的性能几乎一致,而远东福斯特和三星即使用同一家韩国企业的智能设备,但产品一致性仍然与三星有差距,电池品质的稳定性不仅与设备有关,当然还取决于品质把控的水平。


2)在工业文化上差别很大,中国工业链体系基本上是二元结构,而德、日、韩是五元结构以上,能够提供多层供应链体系,社会分工非常细致,能够把产品做到极致;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有很多合资企业,我们可以用市场换技术的手段引进西方技术,但实际上我们只在某个零部件是合作的,其余供应商不在国内,核心技术还是别人的,整个产业链没能引进过来,这些西方僧人念不了中国的经。


3)高端制造业差距很大,很多人会想到我们有“新四大发明”,这样的说法如今已成为笑柄,上半年的中兴通讯事件说明我们的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与美国差了1.5-2.0代,中低端芯片对外依存度达80%,高端芯片对外依存度超90%;要说到高铁,你可知100%的轮对是进口,用BBB、川崎、阿尔斯通的,这告诉我们一个技术变成产品,需要工艺、材料、小试中试等环节至少3-5年,从产品到商品的路更长,需要进行稳定性、损耗率、安全性等方面的测试,技术变成商品一般要5年以上,商品变成品牌、系统集成、服务的路还很长,成果出来后马上有大批资本注入,推动技术的应用。


4)低端制造层出不穷,比如动力电池型号太多,国家标准规定的就有145多个型号,加上其他非标电池型号可达200个,而国外的Tesla只做了2个型号,丰田也只做了2个,国内众多型号会带来结构、工艺、装备的不同,为了追求这种差异化,会导致产品合格率低、设备运转率低、制造成本高;据业内人事透露,三元电池的成本已经压到不能再压,国内主要企业都是赔本赚吆喝,低质产能再扩张很可能让动力电池沦为下一个光伏产业。


5)做产品的心态,国内产品研发缺少精度、可靠度、耐久度和力度,国内的机器人还没做就过剩了,低端的毛利率不到10%,机器人三部件减速器(帝人的,占30%)、伺服马达(占25%)、传感器和抓臂全进口,国内只做装配、做本体;在对待客户上,德国人、法国人与中国人的理解不同,他们真心把客户当上帝,我们又如何呢?


 

为了回答动力电池在哪些方面可以实现智能化的问题,本文借助一些企业案例展示国内外的发展状况:1)比亚迪:目前的电池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国内少见,智能制造MES系统与自主研发的智能装配线配合使用,使锂电池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极大提升,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非常高;2)沃特玛:建有电池自动化PACK车间,也称沃特玛智慧工厂,一条产线由原先的125人减少到15人,每年节约1056万元,产品合格率达到99.5%以上(目前沃特玛已经停工);3)亿纬锂能:建有国内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无人工厂”,短短数年实现了由“人+机器”半自动化方式到“手工-自动化-工业4.0”的技术变革,使动力电池产能释放,带来业绩增长,人均产值从过去的80-90万元增长到1000万元,用工人数减少70%,产品优质率达95%以上,容量一致性提升67%;4)福特公司创造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第一次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让普通消费者享受到既便宜又高品质的电动汽车。


在技术层面实现动力电池智能化,最重要的是安全智能系统:1)热管理系统,采用液体冷却技术,电池温度精确控制在(±1℃),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的腐蚀、自燃、爆炸,防止温度过低导致的不可逆损伤;2)自动灭火系统,利用灭火剂遇热迅速气化吸收大量的热量达到快速降温的作用。还可以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物流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可筛选锂电材料的人工智能数据库,通过预测模型和计算机算法,目前已筛选12000种含锂化合物,最终找到21种可作为固体电极的理想材料。



总体上,国内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端制造一直是国产动力电池脱不掉的帽子,突出的问题是锂电设备的兼容性导致数据无法共享,动力电池规格标准不统一限制了智能化制造的发展,动力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不成熟难以实现在线自动化测试和生产,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智能动力电池的发展。从数据来看,国家首批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以上,最高达到2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最高降低60%,动力电池与智能制造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


李书福讲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值得全行业借鉴和思考:竞争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汽车生产没有什么魔法,所有事情都要回归到最本质的东西上来。在“两化融合”的趋势下,国内确实存在一些专家和论坛机构大肆炒作西方概念,风险投资推波助澜,更有一些产业和舆论部门无休止地宣扬,这些不正当言论及行为只能导致智能制造避实就虚,未来“智造”成为空谈。


参考资料

【1】动力电池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分析(公众号:工业智能化)

【2】动力电池投在智能设备上的钱,为何都被韩国人赚走了?(经济参考报)

【3】人工智能“激活”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圈)

【4】智能化:动力电池PACK的新式武器(第一锂电网)


更多相关内容,请戳阅读原文

有事没事欢迎骚扰~

编    辑:鲁西

校    对:瓶子

排    版:瓶子

美    工:Ivy

投稿邮箱:zaisheng99@yeah.net

商务合作:010-60503584

Wed Aug 15 00:00:00 CST 2018 再生资源
塑问
粤ICP备1407425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70012
广州赛聚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广州快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出品
suwenteam@iplas.com.cn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28号越秀金融大厦第六层09-16单元
快塑网logo 安全联盟
微信二维码
在这里有前沿的知识、专业的专家
实力的企业。和他们一起关注产业动态。分享您
的经验、见解、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