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将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欧盟经济复苏相对脆弱,政治大选、难民问题等问题将给欧盟及全球经济增长及金融稳定带来不确定性;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新兴经济体内部的分化将进一步凸显,全球经济、金融和贸易格局面临深层次调整。
从国内情况来看,2017年稳增长、稳预期、稳市场将是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中国经济将保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多项经济指标明显回暖。但总供给扩张能力下降,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受供需结构变化和全球货币宽松等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使得未来再生资源价格普遍上涨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的上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想要实现盈利仍然具有一定难度。
经济增长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积极财政政策能够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稳增长。在供给侧,通过营改增、资源税改革、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在需求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给予即征即退30%-70%增值税优惠政策。
2017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发展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总方针,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展中国家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2016年6月,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商流通函〔2016〕206号)中提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着力推动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推广“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探索两网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健全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99号),提出到2020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产品生态设计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品种的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40%。生产者责任范围重点在于规范回收利用:生产者的责任包括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材料、规范回收利用、加强信息公开四个方面。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6〕440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贡献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健康有序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5亿吨。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示范企业,再生资源产业进一步壮大。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给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并确定了在部分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对于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两网衔接”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和市场引导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政策环境将逐步优化,行业也将逐步向规范化、集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017年,再生资源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实施,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快,稳定经济的有利因素逐步增多。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稳定经济增长、防范资产泡沫与促进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面临较多挑战,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需求增速放缓,预计2017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将稳中有升,再生资源价格将有所提高;再生资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快,对于化解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驱动创新作用,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智能化物流;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开展,大型企业集团在全球布局的步伐加快。
对于废塑料而言:2017年终端消费市场供应过剩情况依然存在,因而下游塑料制品厂的开工率仍将受到国内销售和出口订单的影响。预计2017年以废塑料为原料的下游制品企业的开工率低于60%。近年来对废塑料行业影响最为明显的政策就是环保整顿,这对市场的正常运行影响非常明显,2017年环保整顿影响势必与生产并存,开工势必也会深受影响。未来几年,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增速依然是走弱的。
随着一些央企和上市公司也纷纷进入塑料再生行业,为行业带来现代化资本运作和管理理念,他们的进入成为行业的领导者,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合作将提升塑料再生行业的发展。
来源:再生资源信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