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国工程塑料公司在中国的运营
如今工程塑料无处不在,它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现代工业也无时不刻依赖工程塑料,甚至豪不夸张地说离开工程塑料,现代工业就寸步难行。
工程塑料贸易依赖关键的产业中的主要用户:
塑料生意不大,但是塑料的用户可能是非常厉害的公司,比如有的货可能卖给用户制造飞机部件的公司;也可能卖给高铁部件的公司;也可能卖给手机配件的公司;再或卖给某个时尚电子品牌公司生产配件;也可能卖给某个电子公司生产航天军工配件;再或卖给外资汽车公司的配套公司生产配件;还有可能卖给某个医疗器械公司生产新一代电子医疗器件----而且很有可能这些公司又都是很牛逼的上市企业,企业老总也极有可能是高大上的成功人士,甚至塑料生意的老板一般工作经验十年以上,对塑料理解非常精深,极有可能还跟这些人士同桌吃过饭的。工程塑料公司的老板有他们的名片,津津乐道这些人的名字。
高端材料依赖的很多目前是跨国化工公司:
工程塑料的生意虽然不大,但是背后也许站着的是一个世界级的巨人,一个跨国公司呢。很多是世界500强。
比如原来的美国的通用电气GE,杜邦dupont 与陶氏,比利时solvay, 道康宁,塞拉尼斯,菲利浦,Ascend,埃克森;德国的巴斯夫,拜耳,朗盛化学,赢创德固赛,苯领,德国道默,德国克虏伯,荷兰DSM,英国威格斯,意大利的兰蒂奇,lati, 日本的东丽,宝理,帝人,三菱,住友,宇部,旭化成,三井化学,瑞士的EMS,巴塞尔,北欧化工和沙特合资的博禄化工公司,韩国LG,现代,晓星,锦湖,韩国SK,沙伯基础等等。
这些公司中有很多除了塑料,有很多还要化工 农药 药物等业务。
中国2017-2018年的pa66涨价,涨价幅度一度达到15000元/吨,就是一种关键原材料己二腈没有生产能力,所以被人卡脖子。
(一)代理商模式: 完全依赖中国的代理商
这里讲讲通用电气公司: GE公司源于1878年爱迪生的电灯公司,1892年与休斯顿电气合并成为GE公司,是顿琼斯指数发布以来唯一的一直在指数榜上的公司,全世界鲜见的百年老店。
2007年5月21日GE公司宣布以116亿美元将塑料事业部出售给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简称为SABIC-IP。
GE的解释是贵司集中精力在深加工的产品开发上,换言之,他们嫌塑料的利润不够高,相比于他们其他的更高利润的产品,如飞机发动机。GE医疗等,
当初GE进入中国大陆时,是通过的中国化工供销公司代表销售:
他们自己只有技术和销售代表,并不直接销售给中国市场的用户,依赖于代理商的。 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大多数用户是没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不能直接找外国用户购买材料,只能通过代理,或进口贸易公司。 中国市场的划分由代理商执行。
但是目前sabic的代理商非常多。据说接近150家,市场和价格混乱。代理商之间相互交叉杀价,每个塑料代理商都说代理sabic。
还有类似杜邦公司,即使他们在中国深圳建立了独资企业,其产品仍然延续以前台湾和香港及日本商社渠道,有代理商进行销售,杜邦自己不主动销售。
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中国的工程塑料贸易商增加,杜邦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划分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大用户还是清晰的。
市场上也出现一些非常专业的代理商。如大家都知道 杜邦找香港建生,solvay找雅柏塑料等等,他们也培养了大量专业的懂高分子材料,懂模具,懂注塑成型的专业人才。
(我们建立了一个从事工程塑料市场开发十年以上经验的工匠的微信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编者微信ap86381995加入微信群)
日本的塑料公司产品大多数是通过日本的商社进行的:
日本商社在贸易中一直起到引领作用。 这一点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提并论的优势,值得中国的改性塑料企业学习。
但是贸易商和生产企业是共享最终用户的信息:即注塑厂和最终用户登记制度,避免商社之间,以及其他代理商之间相互交叉杀价----由于日本商社在整个制造产业链中的巨大作用,往往商社的生意覆盖一个产业从进货到销售链条。
日本企业对代理商管理比较好,日本产业对于商社的作用:通过商社交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日本企业不会绕过去直接跟用户交易。 如丰田汽车--丰田通商--日本配件厂家就是一个几乎封闭的闭环,外面的是很难进入的; 伊藤忠也是控制日本佳能的塑料原料的贸易和产品销售的环节。
日本帝人中国嘉兴工厂PC原料的销售则是商社登机制度,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他们也加入中国本土的代理商,但是对于最终用户采取登机制度,避免无序竞争。
中国的工程塑料自主品牌笔者觉得特别需要向东洋日本企业弯腰学习。
(二)工厂自己销售团队的模式:
科思创即原德国德国拜耳,在上海建设30万吨的PC生产基地,其销售的模式是:自己建立起销售团队,负责全国销售,同时延续原来的中国市场本地的代理商,原来通过代理商销售的用户保持渠道不变,实行登记制。
不过由于中国市场代理商过多,代理商之间也经常发生打架的情况;
科思创在PC方面是垄断地位,所以市场还是保持相当高的控制度。
美国塞拉尼斯的POM:在华建立研发中心,运用网络吸引培养用户群。目前网络营销做的不错,
(三)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晚的国外公司:
由于中国市场对于工程塑料的需求飞速增长,很多后来的国外塑料企业来不及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直接把自己的工程塑料原料的全国代理权交给在中国市场建立销售网和分支机构的大的专业塑料经销商;
而只有单一产品的塑料生产厂,则倾向于给独家的经销商。如PPS,PPA等。
如比利时solvay,2005才进入中国,雅柏塑料是比利时solvay索尔维特种聚合物在亚太区的优秀代理商。其PPA ,PARA,IXEF,pps,psu,pai,pesu,ppsu,peek在新能源车轻量化和消费品卫浴,医疗,家电等市场的应用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 中国工程塑料改性工厂的销售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工程塑料需求旺盛,带动本土工程塑料改性产业的迅猛发展
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工程塑料改性企业:
广州金发科技----中国塑料改性企业的龙头,其成功之处除了技术引领作用之外,还有技术人员的入股激励机制,销售渠道的清晰,不打价格战都是很重要的经验,能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一定是有独门绝技的!
上海普利特;广东银禧科技;青岛国恩科技,山东道恩高分子;
这是企业都成立于90年代,早已经完成原始积累。但是从销售额和利润来看。全部加一起来也抵不上一家外企的销售额。
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等地是塑料改性企业集中之地,企业都是各自建立的销售团队进行销售。
近几年也冒出很多新的公司,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目前市场成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的研发投入和积累的企业和战略上游资源是很难迅速占领市场。
中国本土的工程塑料上市企业几乎没有国企的身影。充分说明g企和民企的目标是不同的。你懂的,在此不多说啦。
三 工程塑料贸易公司的模式:
代理商角色:
第一种:快销模式,只能单纯谈价格,没有技术服务能力
第二种 :国外公司的销售代理公司的销售---这其中有的代理商过多和自身内部管理不善等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正在优胜劣汰;
第三种 :还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普通的买卖方式,二次转手的贸易还是非常多,但是微信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三次转手的贸易已经无法存在;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贸易公司感到巨大的压力:材料技术和价格的信息都更加透明,暴利时代早已经结束;同时垫资赊账的销售方式,由于拖欠和用户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塑料生意的终结者。
第四种 改性工程塑料的市场开发专业公司
利润空间大一些,技术型的销售还是大有可为的
由于工程塑料在工业中的应用广泛,非塑料行业的研发和技术员工对于材料的知识还是有限的,前期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注塑量产阶段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尤其是材料这种物理层面的,需要多年的经验和积累才能理解。
所以还有很多的国内改性企业都还存在很大生存和空间;
随着产业升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用户对于工程塑料的品质要求提高;
随着我国禁止废塑料的进口,也会使回料的生意减少。对高端工程塑料的需求增加。
2017年下半年~2018年上半年,塑料原料的涨价:尼龙66翻倍,PMMA,PC飞涨,贸易商的进货受到抑制,最终用户也面临巨大的压力;
塑料生意------体量很大,利润很小。遇到一个做塑料生意的老板。压力都是很大的。他的资金都在客户的工业企业的账户上,在仓库的库存上。
由于国外塑料代理公司和日本商社代理公司资本雄厚,他们的资金使用成本非常低。而中国的工程塑料企业和代理商一般只是自有资金运作,由于毛利率并不高,很难在银行贷到款,他们面临外企不断的挤压。所以中国的工程塑料企业老板是特别需要金融机构和银行支持的一个群体。
塑料 金属 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这个体量是非常大的,金融家们可以反思一下,
四 工程塑料贸易公司的展望:
总体而言:赊账的模式已经终结!
三次转手的生意将终结!
二次转手的生意也将很快萎缩!
工程塑料贸易企业能生存下去的方式:
与国内工程塑料改性生产企业紧密合作的销售公司将存在;国内改性塑料企业的老板们要充分吸收原来外企的资深研发和市场开发人员和原外企代理商体系的人才加盟。
(我们建立了一个从事工程塑料市场开发五年以上的工匠的微信群,有兴趣的同行可以加编者微信加入)
代理商综合实力(财力,技术服务能力)雄厚的将生存;
普通贸易公司,单纯靠转手方式已经不容易生存;
改性工厂将优胜劣汰,没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更专业销售公司将强化,如只销售一种工程塑料材料的公司;
市场将逐步被外企和国内改性工厂划分;
非主流的改性厂和再生塑料的贸易:
由于汽车配件和 电子产品分拆分拣行业将出现集中;和再生改性工厂的门槛将由于环保因素而提高;今后的一般的贸易和回料生意将逐步失去生存空间,类似于东莞樟木头,顺德的杏坛(世界之最),河北廊坊,山东临沂等地的废旧塑料回收市场将会得到治理,贸易商的生意会受到影响。他们部分已经转移到越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