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心     成为行家
返回顶部
丁奎岭院士:坚持优雅从容做研究
15岁上大学,29岁成为正教授,47岁当选院士,然而小时候的他只想做一名木匠
Tue Aug 15 00:00:00 CST 2017 DT新材料一DT高分子在线
 相信优秀的你一定已经关注我们啦!

DT新材料

新材料领域的行业门户+媒体+智库

技术交流、产业合作、成果转化、企业宣传

求职、实习、涨知识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与化学缘分不浅。他的学名是小学老师给起的,尽管兜兜转转被写成过灵、皊、龄和玲,办身份证时他改成了现在的岭。而有着相似读音的“喹啉”,正是一种化学分子。


 丁奎岭院士(右)正在指导青年科研人员


如果说选择化学专业有一定偶然性,当丁奎岭在这个分子的世界里找到了兴趣所在。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合成化学在人类健康、生命科学、现代农业、材料科学等方面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R. Noyori)教授曾将化学比作现代科学的中心,而将合成化学视为化学的中心。“合成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说,“如何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分子影响改变世界,是一名化学家的社会责任与重要使命。”


为之,丁奎岭坚持不懈的奋斗了30余年。


小时候的理想是做木匠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样“开挂”的人生轨迹,对于1966年出生在河南商丘永城的乡间少年丁奎岭来说,是从未想过的。


丁奎岭的母亲是一名农民,父亲是一名粮店会计。一到农忙时,天还没亮,大人就到田里干活,小孩则在后面帮忙。对各种农活熟稔的少年丁奎岭,从来没想过做科学家,长大了能吃上商品粮就好,考不上学就做一名木匠,因为那是农村最高技术含量的营生。


读寄宿高中时,他每周回家一次,来回步行14公里土路,每次不忘捎上家里自制的咸菜。睡的是用砖块垒起的木板大通铺,每人分得的宽度只有六七十公分,翻个身都困难。


懵懂中,刚过郑州大学化学系录取线,丁奎岭成了恢复高考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学期末的无机化学考试,他考了97.5分,是全年级120多名学生中的第一名。这个被他誉为“里程碑”的分数,第一次给了他在化学上的自信,从此兴趣渐浓,一发而不可收。


“教授”级的“副研究员”

黄鸣龙还原反应,是大学化学教科书中唯一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这位科学家正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在丁奎岭心中,上海有机所是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也是他科学梦想开始的地方。


1998年9月,在中科院院士、时任上海有机所所长林国强的举荐下,当时正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访问学习的丁奎岭举家回国,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来到上海有机所工作。


在向上海有机所投递申请一周后,对方承诺给予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职位,提供50平方米的过渡住房。早在1995年,丁奎岭就已受聘为郑州大学正教授,有着更为宽敞的住房。这样的落差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他觉得自己确实还需努力,在东京的那一年,他基本上就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我们给的职称和个人待遇并没有优势,甚至还不如他原来的岗位”,时任上海有机所所长林国强院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慨,“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加入了我们研究所。”


让丁奎岭至今心存感动的是,回国当天,林国强院士在台风过后的深夜,亲自前往机场接机。这一“传统”,后来在丁奎岭做了所长以后,依然坚持至今。


“46秒”背后的故事

“想做与众不同的研究,有时要到无人区去。”丁奎岭说。


丁奎岭回国之初,在当时的化学领域中,手性催化研究很热。当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手性催化领域的三位科学家后,这个领域渐渐冷了下来,一些人改变了研究方向。而丁奎岭认为这一领域存在的挑战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技术创新,高水平的成果转移转化就更无从谈起。


他坚持了下来。短短几年,他带领的团队不仅创造性地将组合化学方法与不对称活化以及手性放大等概念结合, 发展了多个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新型催化剂,而且针对手性催化剂负载化中存在的难题,突破传统思路,基于分子组装原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


他的另外一个基于双金属协同催化理念发展的手性催化剂技术,也已经转让给精细化工企业,使得这家企业由原来生产一吨产品要用20多公斤催化剂降至不到1公斤,目前已经实现了千吨级生产和应用,生产效率和产品纯度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更加绿色和环保。


荣誉纷至沓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日本国际有机化学基金会(IOCF)吉田奖(Yoshida Prize)和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等国际奖励。丁奎岭却始终在思考,如何让“独特”的合成化学研究变得更“有用” ?


“好的化学研究是优雅而又有深度的,绝非跟风和盲从。”丁奎岭特别强调,“它能融合多领域、多学科优势,打破核心技术壁垒,经受市场考验,引领新的产业趋势,实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突破。而这也正是上海有机所基础研究的责任所在。”


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这一问题,已被丁奎岭关注了10多年。目前,他的团队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制备出平时需求量很大的化工原料,目前正在山东进行工业化应用试验。“很多人花大力气对二氧化碳加压处理,储存到地下,丁奎岭反其道而行之,把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资源来转化,可见其视野宽广。”93岁的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戴立信说。


46秒可以做什么?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林国强说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去年,他在参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时,其他单位还有两个类似项目参与竞争。评委问了一个“刁钻”的问题,这3个项目有什么区别。“我当时有点懵,因为我没仔细研究过其他项目,这时只剩下最后46秒钟,丁奎岭作为我邀请的第三方专家,回答得非常到位。我完全没想到他竟然对同行研究得如此透彻,这得下多少工夫啊。”


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所所长丁奎岭


凝心聚力的当家人

丁奎岭的家离办公室很近,经常加班已成为习惯。作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当家人,丁奎岭为研究所的忙碌奔波从上任起就从未停歇。


2009年开始担任上海有机所所长至今,历经国家和科学院多个重要战略时期,丁奎岭带领研究所回顾历史,分析研究所发展存在的问题,破解发展瓶颈,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基础研究方面,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16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上海有机所连续四年位列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第二名,继续保持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


对于研究所“十三五”的发展战略,丁奎岭已将三个方面重大突破列为阶段目标:聚烯烃材料制备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应用;化学理念指导的菌种改造和微生态系统构建的集成性研究与应用;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应用。


“要促成重大成果,改革举措必须跟上。”,丁奎岭带领所领导班子未雨绸缪,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机制:建立以首席科学家领衔的包括工程化人才和专业化的院地合作人才参与的“协作攻关”团队机制,并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先支持;实施特殊的人才政策,单独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商务谈判、金融投资、法务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等。


“力争解决有机化学领域中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丁奎岭希望通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一批制约我国相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研究所新一轮跨越发展。


搭建什么样的平台,决定了科学家能够走多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李昂至今感慨不已,7年前他人尚在国外,所里就将100平方米的实验室准备好了,科研经费也已转入他的账户,上班第一天他的团队就已到位6个人,为他们早出科研成果赢得了一两年时间。“科研竞争激烈,犹如百米赛跑,不能让这些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输在起跑线上。”丁奎岭说。


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是丁奎岭2009年担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后,形成的鲜明特色。丁奎岭坚持高标准但不唯“标准”。一方面,以严格规范的专家评审机制选拔人才,对人才的潜质和能力做出定性的判断;另一方面,对在国外年限不能完全满足中科院“百人计划”规定而无法申报的优秀青年人才,使用自有资金以“所聘百人计划”的形式进行支持。近5年来,引进的24名青年才俊中16名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当时在新加坡从事博士后研究仅仅八九个月的80后的李昂研究员,就这样“破格”来到了有机所。入所5年即入选“杰青”,并成为青年973首席科学家。


“回国前半年,我主持的多个课题进展不顺利,因此非常沮丧。”,谈及当年的挫折,李昂依然记忆犹新,“但是研究所完全没有给我压力,丁所长更是鼓励我从头再来。”


“如果上课时间确定,我就不会再安排其他事务。我觉得院士也好、所长也罢,最让我感觉沉甸甸责任的还是“老师”称呼,也时刻提醒我不能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丁奎岭时刻以学生发展为己任,将他们的学业发展视为头等大事。至今他已培养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16位成为教授,其中6位成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作为一所之长,丁奎岭经常思考的是如何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因为这将决定科学家能够走多远。去年5月,该所以原创性基础研究的优势和有机氟化学的特色吸引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夏普莱斯加盟上海有机所,目前已建立了独立的“点击化学”实验室。


“有机化学学科正处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新阶段。”丁奎岭展望,有机化学创造物质的特性使其具有强大的应用背景和潜力,将对大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新材料、航天航空和军事产生关键影响。


丁奎岭很忙,他还担任了美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快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他的邮箱里总是有很多待处理的邮件,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2时以后才睡觉。今年他去中央党校学习了4个多月,几乎每个周五都要赶回上海,趁着双休日召开各种会议,处理所里和课题组的事务。


这位当年拾麦穗的少年,觉得累了,就会仰头看看天空。如今,在这停歇不下来的工作节奏中,他没有忘记提醒自己,要做优雅的化学:既有紧迫感地做“有用”的科学,还要沉得下心来享受化学本来的科学之美。多一些沉淀,才有可能在未来厚积薄发。

来源:科学网。


DT新材料—DT高分子在线

加小高微信

进专业大咖交流群

(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名称+具体从事领域哟!)

资讯|咨询|智库|数据|论坛|深度合作

商务合作:info@polydt.com

投稿荐稿:2670232858@qq.com

或加微信:lunaxy_25

稿件一经选用,优先稿酬回馈!

Tue Aug 15 00:00:00 CST 2017 DT新材料一DT高分子在线
塑问
粤ICP备1407425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70012
广州赛聚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广州快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出品
suwenteam@iplas.com.cn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28号越秀金融大厦第六层09-16单元
快塑网logo 安全联盟
微信二维码
在这里有前沿的知识、专业的专家
实力的企业。和他们一起关注产业动态。分享您
的经验、见解、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