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0年,全球塑料使用量增长了20倍,未来20年还将再翻一番,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高达11.24亿吨。目前,中国塑料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8%。
废塑料已威胁生存环境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会会长、同济大学教授杜欢政介绍说,过去50年,全球塑料使用量增长了20倍,未来20年还将再翻一番,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高达11.24亿吨。目前,中国塑料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8%。
“但塑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生产、消费造成的废弃塑料,使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废塑料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杜欢政忧心地说,全球每年有800多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渔业、旅游业甚至人类自身都造成严重影响,经济损失高达80亿美元。每年上百万只海鸟、数十万头海洋哺乳动物因此死亡。
杜欢政举例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之间的海域已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岛”,这个巨型的“塑料漩涡”垃圾场面积相当于2个德克萨斯州再加上4个法国。这些塑料废弃物被鱼、海龟等海洋动物吞食后会产生大量的毒素,最终由海洋生物、鸟类的身体进入到人类的食物链中。
杜欢政还提出了“海洋PM2.5”的概念。“‘海洋PM2.5’主要来源于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塑料颗粒工业品经河流或污水进入海洋,在自然作用下分解成更小的颗粒,或者塑料垃圾在风浪、紫外线和生物作用下,被破碎和分解。”杜欢政对记者说。
主流处理方式并不科学
在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方面,德国、美国和欧洲的废弃塑料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0%、50%、45%;中国仅为25%,每年约1400万吨的废旧塑料未被回收利用,直接资源浪费达280亿元。
“废弃塑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极具回收利用价值。因此,应该是疏而不是堵,是想办法回收利用,而不是禁止。”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琪说,若每年能回收1500万吨废塑料,就等于少用3000万~4000万吨原油,还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节省70%的能耗。
“目前常用的回收方法包括化学法和物理法,通过收集、粗略分类挑选、简单清洗破碎,最后进行造粒回收利用。”王琪坦言,但是有些材料难以回收利用,比如共混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组分复杂,难分类、难分离;交联型废弃塑料不溶又不熔,不能再热塑加工,很难再加工利用。目前,全球废弃塑料累计达63亿吨,仅9%被回收,12%被焚烧处理,79%被填埋或积累在自然环境中,既严重污染环境,又极其浪费资源。
杜欢政表示,目前主要采用的废塑料填埋和焚烧方式都不科学,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我国废塑料回收面临分类回收严重滞后、回收渠道混乱等问题,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立法有待加强和完善,系统的回收体系也有待建立。
据介绍,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固相剪切碾磨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可高效回收利用废旧塑料橡胶,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目前正在产业化推广。
技术商业模式均需创新
王琪告诉记者,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建立有效回收机制等措施,在合成、加工、应用、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全方位、全链条治理废弃塑料污染。
杜欢政也认为,废弃塑料循环利用需创新政策、技术、商业模式,通过减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质替代,实现塑料零废弃。他建议,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即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通过EPR可以连接企业、政府、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主体,明确主体间的权责,对促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据悉,我国已将废弃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2018)》等。工信部发布的《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确定三大类企业准入门槛,其中PET再生瓶片类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万吨;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万吨;塑料再生造粒类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5000吨。资源利用方面,要求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的综合电耗低于500千瓦时/吨废塑料,PET再生瓶片类企业与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的综合水消耗低于1.5吨/吨废塑料,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的综合水消耗低于0.2吨/吨废塑料。
工信部出台的《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将被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企业,将被取消经营资格。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